秋冬是各种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、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,校医院结合近期就诊量增加的疾病类型,向大家介绍几类秋冬季节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。
一、消化系统疾病
秋冬时节,天气寒冷,火锅等辛辣、高脂肪、高热量的饭菜开始在饭桌上流行。再加上早晚温差大,冷空气活动频繁,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,胃酸分泌大量增加,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,抵抗力随之降低。而饮酒和辛辣食物的刺激会引起胃肠黏膜损伤,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,容易导致胃肠炎、胃-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和原有溃疡病的复发,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道出血。
【预防措施】
1、注意保暖,及时添加衣物。
2、均衡饮食,切忌暴饮暴食、酗酒,少吃生冷辛辣食物、少喝碳酸饮料。
3、生活要有规律,坚持锻炼。
此外慢性胃病者对含有鞣酸的水果特别敏感,如柿子、葡萄等,建议有胃病的人少食。有溃疡病的患者要按时吃药,症状加重或出现黑便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。
二、呼吸道疾病
秋冬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,这一时期昼夜温差大、多风、干燥,正常成人每天吸入10000升左右的空气,因此秋冬时节呼吸器官最易受外界病原体的侵袭而致感染。呼吸道类疾病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类与下呼吸道感染类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,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涵盖上呼吸道的很多疾病,有普通感冒,还有流行性感冒、急性咽喉炎和扁桃腺炎等。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和肺炎,有慢性气道疾病基础者还会出现急性发作或加重。
■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: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。普通感冒是指“鼻感冒”,对人体的影响通常只限于呼吸系统,症状包括流涕、鼻塞和喉咙痛、咳嗽、发热等。一般5天左右便可痊愈。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所致。流感症状可累及全身,包括全身酸痛、头痛、肌肉及骨痛、发热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咳嗽、鼻塞等,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他并发症,甚至致命。急性咽喉炎和扁桃腺炎的症状与感冒类似,需警惕的病原体是A型溶血链球菌所致的扁桃腺炎,易导致风湿热,甚至发展至危害心脏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需要谨慎处理,及时就医,根据医嘱按需服用抗细菌或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,避免带病加班或劳累,需注意休息、充足睡眠和大量饮水。
■下呼吸道感染类疾病: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通常以细菌为多,除细菌和病毒外,还包括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和衣原体等,此时会有较多的咳嗽、发热,甚至胸痛、气急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痰中带血。如果出现咳嗽次数、咳痰量增加,或者痰变得浓厚,或出现发热,或气急较前加重等,此时最好不要擅自吃药,应该接受医生指导,视情况服用正确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。患者应咨询医生后,遵医嘱应用抗生素,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。
■水痘: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类急性传染病,主要以发热及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、疱疹、痂疹为特征。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,自发病前1~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。传染率很高,传染力强,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。
■流行性腮腺炎:俗称“痄腮”、“流腮”,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呼吸道传染病。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,亦可见于成人。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的喷嚏、咳嗽飞沫是主要传染源,潜伏期约为8~30天,初期可有发热、乏力、肌肉痰痛、食欲不振、头痛、呕吐、咽痛等症状。发热1-2天后有单侧或双侧的腮腺肿大,胀痛,张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,耳垂的前后下方有边缘不清的腮腺肿块伴有触痛,口腔内的腮腺管开口红肿。不及时治疗,还可引起脑膜脑炎、睾丸炎、胰腺炎、卵巢炎等症状。
【预防措施】
1、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,注意保暖。
2、增加户外活动,增强体质,提高抵抗力。
3、多饮水,多吃水果,适当补充维生素C。
4、注意通风,宿舍和教室每天开窗通风两次,每次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。到人员密集、通风不好的场所最好戴口罩。尽量避免在疾病流行期间出入公共场所等。
5、接种疫苗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,
6、注意个人卫生,要勤洗手。
三、心脑血管疾病
心脑血管疾病是“心血管病”和“脑血管病”的总称,包括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脑出血、脑梗塞。冬季由于气温低,引起机体外围的血管收缩,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,心脏负荷增加。另外寒冷颤抖,身体耗能产热,心脏耗氧量加大。
发病时表现:突发或持续头晕、头痛、眩晕,肢体活动障碍;心前区疼痛,心悸、胸闷、气短,部分患者伴有恶心、呕吐;严重者出现摔倒、意识不清等症状。
【预防措施】
1、要注意保暖,适当活动。
2、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。
3、规律生活,注意劳逸结合。
4、控制体重很必要,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,保持大便通畅,防止便秘。
定期体检或检查,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按时服药,不可突然减量或停药。
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硝酸甘油、速效救心丸等药物,以备发病时及早服药。一旦发病要尽快和120急救机构取得联系,尽早到医院诊治。
更多健康常识,详见“华理小蜜蜂”微信公众号,点击“勤动态”,点击“校医院”。